作为推动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长三角国创中心自成立以来,以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核心使命,不断推动技术从科学研究向产业应用转化,打造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依托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运行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以下简称“上海国创院”),于近日正式揭牌成立。
据了解,上海国创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市“3+6”产业体系,通过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国创院将实现培养优秀工程硕博士每年约800名,实施重大联合攻关项目每年约100项,转化高水平科技成果约每年100项,孵化高质量科技型企业每年50家;力争到2030年前后,形成动态开放、多方融合、服务引领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建设成为体现上海优势、上海特色、国际一流的工程创新中心和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地。
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上海长三院院长刘庆指出,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创新人才的共培、共享和转移。“上海国创院把企业的技术难题当作课题,把研究所的研究员、企业的工程师当作产业导师,把研发车间当作实践基地,与海内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更好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前,上海国创院已与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构建集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业基础人才培养平台,联合培养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
长三角国创中心于2021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总部位于张江科学城。中心定位于推动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支撑全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国创中心,创新没有“围墙”。
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撑,但这些平台通常具有公益属性,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短期内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长三角国创中心紧贴国家战略方向与区域产业前沿重点,布局建设能够为行业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的专业研究所、功能型平台和集成创新平台,把准市场发展规律和技术创新规律,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比如,由长三角国创中心管理服务的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型平台,就研发了“振动与形变微波测量仪”和“多线激光特征传感器”两款成果。长三角国创中心管理服务的上海低碳技术功能型平台研发团队,则直面我国大规模农业种植带来的废农膜回收处理率低这一产业痛点,通过化学裂解和定向催化的技术路径制备特种高端化学品“聚乙烯蜡”,最终产品的碳足迹较传统聚乙烯蜡产品大大缩短。经过100吨小试验证,该项技术可实现原料转化率超95%,化学品收率超过90%,可实现废塑料的连续高效、绿色低成本回收和高价值利用,有望为我国大规模农业生产地区农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上海和江苏共布局建设了94家研发载体,拥有各类研究人员超过1.5万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9000多项,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万家,研发载体累计衍生孵化不同领域的科技企业超过1500家。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