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浦东新区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专题协商会议举行,委员们携民意献良策
来源:浦东时报 日期:2025-01-12 浏览

1月9日,区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举行专题协商会议。区政协委员们就“坚持科创引领,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五个专题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科创引领,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型中小企业是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对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活力和韧性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闫晓慧委员建议更多地支持和关注初创企业生存和发展,以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友好生态为目标,促进金融资源进一步集聚、促进科创资源进一步开放、鼓励上市公司和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并购业务。

田富钛委员建言从进一步提升产业空间利用效率出发,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他表示,产业空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持续优化能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通过集聚效应促进产业要素的高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进程。对此,他建议优化考核机制,引导国有开发主体更加有效处置闲置产业空间,更好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更新;加大力度支持存量产业用地的盘活升级利用;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等。

近年来,浦东金融业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通过在资金融通、资源配置、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为实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根基、注入活力。周向勇委员认为,金融服务浦东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有可为。他建议,推动金融机构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层次化。具体而言,可以优化基础金融产品、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强化主板市场作用、充分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补充作用等。

会上,委员们还就细胞和基因治疗、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AI与集成电路、民机产业集群建设、空间智能等细分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潘讴东委员建议,建设再生医学大健康专业领域的行业标准,建立细分领域行业标杆的审评机构。

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在专题协商会议上,委员们围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等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其中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作为一种全新的数据组织与利用模式,正成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和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支撑。

我国正在探索以国家可信数据空间试点为牵引,构建可信可管、互联互通、价值共创的科学研究可信数据空间。这不仅是数据治理的新尝试,也是科技创新的新机会。对此,聂影委员建议,在此背景下,浦东新区应该率先行动,通过建立可信科学数据空间,更好地聚合、管理、使用、赋能各类科学数据资源,从而推动本区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向更高层次迈进。“在可信科学数据空间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引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科研院所、高校、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都应纳入可信数据空间生态。在可信的数据空间规则约束下,各类数据资源可安全有序地共享、流通与融合,从而推动数据驱动型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

张斌委员也围绕“数据归集的挑战”“数据有效性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提出建言。他建议,可制定浦东新区数据归集管理规范专项制度,对各类需要归集的数据明确归集范畴,制定归集时间进度计划等。

浦东具备推动数据资产化应用的独特优势,去年,上海数据交易所设立全国首个数据资产交易市场,将“真数据”转化为“金资产”。何玮娜委员建议,在浦东探索引入国际资本投资数据资产通证化试点,为中国企业在全球数据资产定价权竞争中占据先机。

对民众如何用好数据?实现政务大模型在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和基层减负等方面的应用,可成为区域内赋能营商环境优化、治理能力提升、基层减负增效,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为浦东新区的城市数智化提供技术支撑。

廖春元委员建议,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浦东可先行先试,推进“政务AI大模型”的应用,赋能浦东新区实现高水平城市治理。如通过揭榜挂帅、产学研联动等形式,实现政务AI大模型的研发和升级等,强化政务AI大模型的服务能力。“针对区域内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运用AI大模型,实现事前预防筛查补缺漏洞、事中有效推进及时反馈、事后沉淀数据完善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有温度,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优化人才环境,打造现代化国际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浦东新区结合产业特点和高水平开放优势,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如何进一步打响“来浦东,让世界看到你”的引才品牌?对此,政协委员积极发言、建言献策。

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全、产业集聚度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浦东新区迫切需要高层次海外人才来浦东发挥积极作用。宋烨委员认为,吸引高端人才在浦东创新创业,还面临三大困难:“高端技术封锁问题,技术交流遏制和供应链安全问题,融资、应用渠道受限、法律环境有待优化。”基于上述问题导向,她建议,建立浦东重点企业培育库,制定有竞争力的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更加开放和公平的供应链导入机制,构建产业联合创新生态,推动融合发展;发挥侨界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法律护航和风险投资保护,营造保障环境,助力企业跨越成长瓶颈。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力量。孙政委员表示,加强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但仍有问题亟待解决:“技能人才政策与新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仍有待于提高,现有人才培育体系和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尚需进一步匹配。”他建议,匹配市场需求,动态调整新区高技能人才补贴结构;培育高技能人才,优化职业技能评价体系;留住高技能人才,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前沿阵地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近年来在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人才聚焦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对标建设要求,仍存在短板弱项。”叶娜委员表示,除了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人才集聚储备不足,浦东还缺少针对海洋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政策。她建议,深度促进产业融合,以传统优势行业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海洋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加快推进高水平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出台针对全海洋行业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

浦东拥有国际化的多元底色,杨伟东委员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应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推进政律学研用协同,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上下功夫。”他认为,可吸纳境外律师,强化浦东律师队伍在全球法域的知识储备;提高本土律师的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打造具有“上海品牌”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以上海各高校作为开展培养工作的实践核心,引领本土律师“走出去”,到不同法域深入研学、交流,树立国际视野,夯实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多措并举,打造国际一流律师人才高地。

创新物业管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浦东作为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正在全力打造现代化城市治理示范样板。农村物业化管理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向农村延伸的手段,目前,浦东91.5%的行政村实行了农村物业化服务。不过,一些地方在管理机制、管理模式、资金来源、服务效能等方面仍需要提高和完善。今年的新区政府报告中也明确,要支持物业企业品牌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全力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农村引进物业服务的首要目标是对农村基层治理力量的填补。赵大勇委员认为,在镇政府指导下,村党组织牵头村域范围内治理相关方,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管理边界。对于公共卫生、消防安全、群租治理等问题,可由村委会牵头协调整合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和水电气网、城区物业、河道养护等专业单位,开展区域化党建联合处置行动。同时,他建议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进村物业服务质量把关考核。“结合选聘物业,同时对服务水平效果提出考评标准和方式,可以由村支书作为组长牵头村委干部、村民骨干等形成考核考评组,依据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和考评标准,对物业服务定期开展监督评价,接受镇统一管理。”

农村区别于城市小区的显著特点是地广、人多、面大,物业需求也“千人千面”。针对服务效能的提升,李萍委员建议要细化服务项目,紧盯群众关切。物业怎么干群众说了算,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民主协商议事机制,运用政协委员工作站、人大代表联系点、村“三会”“四议两公开”等自治载体,全面梳理群众需求,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细化物业队伍服务清单,满足不同农民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让农村物业治理有力度也有温度。

“比如,针对‘一老一小、一低一弱’等特殊群体提供家政、家电维修、设施管护等免费上门代办服务;对家用电器维修、宅内设施修缮管理、垃圾回收处置等项目,参照市场价格机制,合理收取费用,增强物业团队‘造血’功能,推动物业队伍常态化、长效化运转。”李萍表示。

沈沪铭委员认为,浦东新区农村物业化管理应持续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更好地为浦东村民服务。他建议浦东新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第三方物业服务机构进入农村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服务标准和考核方式,实施“一村一团队”的服务模式,确保安保、清洁、绿化、维修、养护等有专人响应和处理。同时,设立“村民-村集体-第三方物业”的三级协调机制,优化沟通交流,增加村民参与感。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提升浦东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重要方式。目前,浦东成立了陆家嘴学区、洋泾学区等36个学区,覆盖了浦东36个街镇,实现了学区化办学全覆盖。浦东的教育集团已达23个,有“总校+同城分校”“牵头学校+成员学校”“学校+校区”一校多区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方式。“紧密型集团化办学亟需强化、优化、走实。”陈明华委员认为,浦东集团化办学需要提升集团管理制度有效性,聚焦集团教育教学专业性,给予集团办学政策灵活性。他建议,应考虑一些机制性的探索,如在编制核定、经费拨付、跨校课时经费发放、职称比例等方面可以先行先试。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张青委员提出,面对学龄人口回落趋势,要提前合理规划、系统性优化教育人才的资源配置。他认为,合理调整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必须避免盲目分学段分散补充教师,而应将基础教育视作系统工程,以全局思维跨学段甚至跨学科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同时,深化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做好优秀教师示范作用和“传帮带”工作;数字赋能教育新生态,全面探索教师的新角色、新定位,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讲解者向教育规划者、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转变。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校社联动的核心在于理念上的统一认识。”黄冠委员在发言中表示,当前各教育主体对教育的期望和目标尚存差异,社会资源的整合仍然存在困难,家校社合作的长效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他提出构建家校社共育平台,把广泛的社会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与成长舞台;进一步探索跨部门合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家校社协同工作持续、高效地推进。同时,借助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家校社联动的成效进行实时追踪与反馈。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沈健委员在发言中,聚焦加强浦东新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多项建议。其中包括:研发符合浦东新区未成年人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加强数据分析和风险预判,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专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心理服务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情况下,更应确保课时安排,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她特别提出,当下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应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