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核心区,浦东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正逐步成为全球资源配置高地,不断释放“强磁场”,吸引着全球的资金、货物、人才源源不断汇聚而来。
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是获批登记后完成产品备案速度最快的外资私募之一。”宽立资本中国区负责人林涵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2月,宽立资本正式签约落户陆家嘴金融城,短短一年时间发展迅速——2024年12月,宽立中国登记为外商独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2025年1月,该机构私募产品完成备案,发售来华后的第一支产品;又于2025年2月,分别完成第二、三支产品备案。
“陆家嘴全球资管伙伴计划”持续释放磁吸效应,推动陆家嘴金融城加快建设全球资管中心核心功能区。良好的发展生态让一系列标志性金融业扩大开放的鲜活案例在这片热土上开花结果。
据悉,目前这里已集聚了80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全国80%的外资资管机构、40%的外资法人银行、近1/3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近1/4的保险资管机构,是全球资管机构在国内的重要集聚地和展业地。
与此同时,临港国际再保险功能区也在加快建设,临港新片区将成为再保险的机构集聚中心、业务交易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就在上个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再迎一批新设金融机构。其中,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集体开业,入驻临港新片区,临港国际再保险功能区进一步壮大力量。
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并推广一批包括原油期货、原油期权、20号胶期货等在内的国际化期货及期权交易品种,正助力“上海价格”逐步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可或缺的价格参考。
2023年8月,中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挂牌交易,采取“服务型指数、国际平台、人民币计价、现金交割”的模式,全球投资者均可参与。据了解,上市以来总体运行平稳,截至2025年2月底,日均成交量13.66万手、日均成交额117.05亿元、日均持仓量8.24万手,成交量和活跃度远超境外类似产品。在全球集运市场不确定性增长的背景下,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发展大有空间。
有力支撑国际航运、贸易中心建设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浦东港口达4588.44万标箱,占全市89.1%。空港方面保持领先,2024年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377.8万吨,占全市89.8%,保持16年位居全球第三。集疏运体系也逐渐完备,2024年洋山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63%,位居全国前列,芦潮港中心站海铁联运超90.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2.8%),创历史新高。
在此背景下,浦东全链条航运产业生态日益完备。据了解,浦东已集聚航运全产业链企业超过1.1万家。高端航运服务主体集聚,包括中远海运等航运总部42家,BIMCO等航运国际经济组织11家,卫狮、贝仕等全球前十国际船舶管理公司6家,管理资产规模超千亿的航运融资租赁机构3家,大地、华泰等航运保险运营中心10家(全国11家),海仲上海总部、大韩商事仲裁院等航运仲裁机构5家。
在航运改革引领作用方面,浦东也持续走深走实。比如,发布全国首个《国际船舶管理自由贸易账户服务方案》;发布全国首部国际航行船舶药械供应的地方性规章,并实现首单落地;发布全国首个国际船供物料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今年,全国首个进口商品供应链创新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又成功落地浦东。随着该试点成果的正式推广,意味着跨境贸易商拥有了一项进入中国市场的“标准化说明书”和“程序文件”。
作为全国首个具备“船到船加注保税LNG和绿色甲醇”能力的港口,洋山港2024年LNG加注量达45万立方米。还推出境外班轮公司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国际航行船舶实现沪浙两地跨港区跨关区供油、首单邮轮直供等一批新制度新模式。
目前,浦东新区已经基本成为全球领先海空枢纽门户、国际航运改革系统集成地、高端航运产业集聚地、智能航运创新策源地、航运服务效能示范地,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要素流动协同高效、规则标准接轨国际、航运服务品牌凸显的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有力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由“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跃升。
作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中心功能区,浦东通过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重点载体建设、功能服务平台打造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持续推动功能区加快建设。
其中,外高桥“全球汇”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窗口,打通跨境采购和国内市场的流通渠道。对此,外高桥保税区制定了推进“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中心功能区建设工作方案,加快丝路电商“国家馆”建设。据悉,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13个“丝路电商”伙伴国国家馆及商品中心入驻“全球汇”。
逾千家总部形成发展强引擎
总部经济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落户,当地可以集聚大量的资本、人才和信息流,从而推动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浦东新区已拥有各类总部企业超1000家,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民营企业总部、大企业总部、营运总部、区域性总部等多种类型。
不久前,上海市第40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颁证仪式举行,浦东1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外资研发中心获颁证书。
获颁证书的康蒂思是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先行者”,1996年进入中国,过往的营运地区总部此次升级至更高能级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这不仅是对上海的信任,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康蒂思大中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耕亚太区20余年,捷温的足迹遍布日本、韩国、越南和中国。得益于张江科学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以及政府的高效服务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优势,捷温将亚太区总部选址于此。
截至今年2月,浦东新区历年累计获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484家,占全市47.1%;历年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283家,全市占比47.40%。
“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浦东扎实推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落实落地。据了解,浦东将围绕优化总部服务,加大对总部人才支持力度,进一步鼓励总部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拓展新型贸易、设立财资中心,推动总部企业进一步提升能级、扩大投资,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