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举行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及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至2024年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涉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情况及16起典型案例。
白皮书披露,2023年至2024年,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涉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案件8984件,占同期知识产权案件收案总数的96.2%。从案由分布看,民事案件中著作权纠纷占比最高,达84.4%,商标权纠纷、知识产权合同纠纷次之。刑事案件中假冒注册商标罪等商标类犯罪案件占比最高,达85.7%,侵犯著作权罪、侵犯商业秘密罪次之。
结案方式上看,调解、撤诉案件7914件,调撤率达85.5%,反映出民营企业决策灵活、效率优先、行业合作需求较强的鲜明特征。同时,受理涉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案件总标的额达27亿余元,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商业利益和竞争力不断凸显。
白皮书还显示,民营企业是知识产权诉讼中最活跃的主体,原、被告均为民营企业的案件5376件,占比60%,并且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及文化艺术领域。
白皮书分析,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文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民营企业品牌保护法律意识亟待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层出竞争形态日益复杂、前沿领域技术合作较多容易产生争议、商业秘密保护备受关注面临多重挑战5个问题。
近年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不断健全完善司法护企工作机制,发布《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司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项举措》,制定实施《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司法服务保障效能。一方面,全面贯彻平等保护原则,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实行最严格的司法保护,加大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两年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8起民营企业提起诉讼的知产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占同期惩罚性赔偿判决的72.7%。
同时,作为在全国率先探索由知产庭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三合一”审判模式的基层法院,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持续发挥“三合一”机制效能,严惩侵害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犯罪,两年间,对侵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27个被告人判处刑罚。
在纠纷源头化解上,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深入构建多元解纷体系,如构建京沪版权保护及治理合作机制,成功化解京沪两地三批共计237件知识产权纠纷,涉案总金额1.89亿元。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还通过营造诚信健康市场环境、打击恶意诉讼虚假诉讼、用好临时措施证据规则、加强法律政策宣传引导等举措,强化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实效,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会上发布的16起典型案例,聚焦人工智能、网络游戏、虚拟空间等前沿领域,对隐性反向假冒商标侵权、搜索聚合场景下的侵权责任、发送侵权警告函的正当性判断、游戏未公开角色设计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等问题作出司法认定,以裁判树规则、促治理、助发展。
特许经营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受侵害风险较高的行业之一。在一起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某酒店在合作解约后继续使用权利人的商标,法院适用双方约定的损害赔偿基数和倍数,判定5倍惩罚性赔偿共计近63万元。该案有力保护了民营企业作为商标权人的合法利益,规范了特许经营市场的竞争秩序,具有一定示范价值。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