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在新起点上高水平实施 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
来源:浦东时报 日期:2023-10-18 浏览

  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十年来,有了哪些突破性成果?各地自贸区又分别进行了哪些结合各自实际的探索?未来在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之下,各地自贸区又可以如何更好合作、共同进步?

  9月20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主题论坛合作分论坛上,来自商务部、北京、山东、广东、海南、四川和临港新片区的有关负责人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围绕“以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为主题进行分享探讨,聚焦自贸试验区(港)深化合作交流,加快推动联动发展,形成发展合力。

  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成果丰硕

  目前,我国已分批次建立自贸区和自贸港,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态势。全国各自贸试验区形成了雁阵格局,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我国新一轮全面开放格局,更好服务于全国的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在自贸区建设的实践中,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探索成果。比如,成立于2020年的北京自贸区,聚焦深层次改革,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形成以点破面、链式探索、持续迭代的政策供给新局面。同时,聚焦高水平开放,瞄准提高要素协同效益,助力数据、人才、资本等要素发挥最大效能。

  山东自贸区按照“从无到有、从断到连、从繁到简、从散到集”路径方法,探索形成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的制度创新“山东模式”。设立4年来,新增市场主体9.1万家,是设立之前总量的1.5倍,外商投资、外贸进出口、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分别年均增长41.9%、23.3%、70.4%。

  广东自贸区获批成为首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地区,全力推进34项高水平开放措施落地实施;率先放开现代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并打造国际化法律服务体系,设立了全国首个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中心,首创适用香港法律审结民商事案件,建立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双调解”机制;同时,国际贸易门户枢纽功能凸显,金融开放创新成果丰硕,与港澳合作取得突破进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金融创新都有突破。5年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由53%提高到73%,经济外向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近几年连续增长,FDI三年翻番,引进人才超过50万,市场主体增速连续保持全国第一。

  四川自贸区通过差别化探索提供了自己的“自贸主张”,包括高质量建设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川渝联合发布一批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四川创新开行“沪渝直达快线”。

  作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临港新片区在挂牌4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系列全国领先的创新突破。比如,落地一线“先进区、后报关”等近百项海关监管创新措施,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商事制度改革,建立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深化长三角制度创新联动等,未来并将坚定不移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加强联动发展实现共同提升

  作为国内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成果得到了普遍肯定。四川省自贸办专职副主任吴舸表示,自贸区是我国现阶段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则是新时代自贸建设排头兵和风向标。

  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山东省自贸办副主任张型成也认为,上海自贸区发挥“头雁效应”,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证照分离等一批重量级改革举措,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路径,为包括山东在内的其他20个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好经验。

  对于未来自贸区的联动发展,各地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在推进自贸区高水平开放方面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推进开放制度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的良性互动,形成有统筹的布局、有重点的试验、有节奏的开放;二是优化监管服务,提升外资感受度,加大改革攻坚,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监管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三是促进要素流动,聚集高端资源,进一步消除要素跨境流动壁垒,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四是推动高水平“走出去”,提升规则影响力,建立更广泛的贸易联盟和双边合作机制,通过商品和服务出口带动规则、规制、标准等走出去。

  商务部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司长杨正伟认为,自贸区的联动发展,对提升改革创新效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他看来,十年来自贸区建设成效显著,在带动高水平开放、推进深层次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而且,各自贸区主动探索联动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对于自贸区未来更大力度加强联动发展,他也提出了四点建议,希望各自贸区分别在制度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成果复制推广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动。

  以制度型开放 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9月20,围绕“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主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主题论坛开放分论坛举办。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商务部原副部长、世界贸易组织原副总干事易小准,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白睿茜,沃尔沃建筑设备亚洲区总裁郭腾泽,汉领资本亚太投资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夏明晨,莱佛士医疗中国区总裁谢风才发表主题演讲。

  周汉民以“自贸区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融入国际规则”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作为中国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自贸区着实激发也激活了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自贸区走过的每一步十分值得总结,而最重要的就是始终站在中国大地上眺望世界、融入世界。”

  当前,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2021年,中国先后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与其中的条款相比,我国在数字贸易、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周汉民对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有利于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二是发力金融服务业,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三是聚焦市场主体,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自贸区前程远大,要始终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一步步引领国内开放的未来发展方向!”周汉民说。

  易小准曾全程参与了中国“入世”十五年的谈判,现场立足入世谈判经验,分享了对自贸试验区的看法。

  “什么是制度型的开放?我认为中国加入WTO是最典型的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制度型的开放。中国的各行各业,特别是那些加入WTO之后开放的行业,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经济都从中国的这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里面获得了巨大的红利,因此继续推动更多的制度型开放,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应当作为自贸试验区今后的工作重点。”

  易小准表示,自贸试验区要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突击队,以当年中国入世时的胆识和魄力去闯去试,为全国范围内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闯出一条制度创新的新路。“制度型开放的关键还是要取得制度的监管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的支持,所以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消对开放的顾虑,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的自主权,为全面拓宽制度型开放探索路径。”

  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经营主体创造了更优的环境,大批企业从中收益,不断融入国内市场并发展壮大。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上海自贸区?上海有很多的优势,是全国私募基金高地也是全球资管机构集聚地,作为金融改革的先行者和实验田,有很多政策制度创新都在这里率先展开。”夏明晨说。

  汉领资本成立于美国,拥有超过30年私募市场投资的丰富经验。2022年,汉领资本宣布获得上海市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资格,QFLP是指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通过资格审批和其外汇资金的监管程序后,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国内的PE(私募股权投资)以及VC(风险投资)市场。随着此项审批的通过,汉领资本成为了上海第一家通过QFLP设立的S基金。

  “基于对中国境内业务的信心与决心,我们计划将业务领域从QFLP试点逐渐扩展至境内人民币基金。”夏明晨表示,汉领资本将来的愿景是通过包括S基金在内的金融创新,通过金融投资的手段来持续地支持上海自贸区科创进一步发展。

  展望未来,与会嘉宾建议要更好对标国际最新规则和世界先进水平,聚焦制度型开放和内外联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用好浦东开发开放创新政策,为构建开放型经济的生动实践作出积极贡献。

  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双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4年再鼎创立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几个字就印在再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莹刚刚拿到的营业执照上。那个时候,对于杜莹和她的团队来说,“自贸区是什么?”“再鼎要做什么”,都是全新的课题。

  在9月20号举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主题论坛创新分论坛上,杜莹率先讲述了再鼎伴随自贸区发展的“成长史”。作为一家创立、成长于自贸区的生物医药公司,十年来,再鼎医药见证了上海自贸区搭建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架构,新制度、新模式接连不断,越来越多的全球生物医药企业、人才和资本在这里安营扎寨,而十年中,再鼎则通过“自主研发+外部合作”双轮驱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长为浦东乃至全国的创新药行业龙头之一。

  最近三年,再鼎就增资近14亿元,研发投入超过45亿元,吸引大量海内外人才加盟这片创新药热土。到目前为止再鼎已有5个产品商业化上市,并为上海贡献了两个国产一类新药;未来三年,预计还将有8款产品陆续上市,其中包含多个一类新药。

  “再鼎取得的这些成绩其实是上海自贸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一个侧影。”杜莹说,“生物医药的创新是一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长期工程。十年来,自贸区打造的‘试验田’,制度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变成了一片‘高产田’,再鼎就是萌发于高产田中的一株新禾。”

  自贸区制度创新,主动突破以往科技产业环节的壁垒激发科技创新策源澎湃动力。如上海自贸区建立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和特殊物品入境联合监管改革试点,提高跨境研发便利化水平。以制度创新持续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在上海自贸区这片热土上发展的企业也倍感骄傲与自豪。

  达观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运文在2015年起就扎根在了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如今达观数据已经成为了中国智能文本处理领域领军企业。“我们当时就两个人创业起步,从张江20平方米的孵化器里成长起来,发展至今已连续入选了福布斯科技创新50强。从上海自贸区出发,我们已经在全国多处设立了办事处等,希望未来用AI改变工作形态。”

  围绕“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主题,嘉宾在演讲中讲述企业深度参与、见证并受益于上海自贸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第二年,GE全球运营亚太中心就在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落户,GE能源中国投资董事长、GE燃气发电服务中国区总裁许欣说, “我们享受到了自贸区带来的资金、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支持,长期扎根中国也是GE的承诺。”

  上海自贸区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作用。在面向未来发展的展望中,嘉宾围绕上海自贸区助力做强创新引擎,建议不断增强策源功能,优化创新生态,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谭瑞琮说,下一步要结合自贸区的政策,来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和创新平台,吸引全球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也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研发载体,为长三角和全国提供高水平的技术供给,并服务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我们正在建设一个集创新资源,技术需求和研发载体为一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